壮剧的伴奏乐器大钹

大钹又名大镲,圆形(中间突起),铜制。两面为一付,每面直径约一尺。大钹无固定音高,用一线记谱。大钹声音宏亮,多用于合奏和戏剧、歌舞的伴奏。在

大钹又名大镲,圆形(中间突起),铜制。两面为一付,每面直径约一尺。大钹无固定音高,用一线记谱。大钹声音宏亮,多用于合奏和戏剧、歌舞的伴奏。在民间鼓乐演奏中常在乐曲强拍击奏,用法与大锣相近。大钹音量大而余音长,不宜演奏过密的音型。钹除汉族广为使用外,在藏、壮、彝、侗、傣、景颇、佤、白等少数民族中也广为流传。

钹源于西亚,流行于北魏。明清后成为戏曲的重要伴奏乐器。钹:古称“铜钹”、“铜盘”,民间叫做“镲”。是常见的打击乐器。历史久远,表现力强。不仅在民族音乐、地方戏剧、吹打乐和锣鼓乐中使用,还广泛用于各族的民间歌舞和文娱、宣传活动中。

钹源于西亚,最早在埃及、叙利亚,以后在波斯、罗马等古国都有流传;在东方,先见于印度,后而中亚,据《北帝书。神武记》记载:钹大约是在公元350年左右,随《天竺乐》传入中国中原。6世纪初期,铜钹在北魏民间已很流行,并很早就在梵乐中使用。钹在隋代九部乐中,已用于天竺、西凉、龟兹、安国和康国五乐中。

到了唐代,十部乐中有七部用钹,尤其在燕乐中,还有正铜钹与和铜钹之分。在敦煌千佛洞的隋唐壁画和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乐舞石刻中,已绘有敲击铜钹的人像。明、清之际,钹是昆曲等地方戏剧中的伴奏乐器。

分享到:

上一篇:壮剧的伴奏乐器高边锣   下一篇:壮剧的伴奏乐器小鼓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