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的角色行当随着剧种的发展,逐渐衍化,从单纯到齐全。在初期,由于剧目多为表现农村中爱情、婚姻题材的“对子戏”,故以“二小”(小生、小旦)、“三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以后随着题材的扩大,发展为“四柱头”(又称“四庭柱”,即“三小”加老生),老旦、花脸地位不高。40年代越剧改革以后,打破了严格的行当界限,但仍保持着基本的行当体制。
“小旦”饰青年、少年女性角色。其中又可细分为6种路子及称谓:
悲旦,专饰命运悲惨的青年、中年妇女角色,类似京剧中“青衣”,以唱工为主、做工为辅。如《三官堂》中的秦香莲、《琵琶记》中的赵五娘、《梅花魂》中的陈杏元、《血手印》中的王千金等。在越剧传统剧目尤其是40年代的“第二传统剧目”中,有大量悲剧,对形成悲旦这一行当起了重要作用。
花旦,专饰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少女角色,表演以做工取胜,动作灵巧轻快。如《箍桶记》中的九斤姑娘、《西厢记》中的红娘、《玉连环》中的李翠英、《打金枝》中的公主。
闺门旦,专饰名门闺秀、千金小姐一类角色,表演特点是举止端庄、文静大方,唱工和做工兼擅。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彩楼记》中的刘月娥、《西园记》中的王玉贞等。
花衫,饰演古代青年女子,表演形态介于闺门旦和花旦之间,既有闺门旦的大家子身份和端庄大方的仪态,又有花旦俏丽、活泼的举止。如《梁祝》中的祝英台、《盘夫索夫》中的严兰贞、《情探》中的敫桂英等。
正旦,主要饰演做了母亲的中年妇女一类角色,穿着素净,动作稳重,在戏中一般做配角。如《红楼梦》中的王夫人和薛姨妈、《碧玉簪》中的李秀英之母、《二堂放子》中的王桂英、《打金枝》中的皇后等。
武旦,专饰有武艺的女性角色,表演以武功、武戏见长,如《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樊梨花》中的樊梨花和薛金莲、《杨八姐盗刀》中的杨八姐、《白蛇传·盗仙草》中的白素贞、《十一郎》中的徐凤珠等。越剧一向以文戏为主,武戏很少,武旦所演剧目和所学武功,多为从其他剧种吸收。演员中无人专演武旦,有关角色一般由武功基础较好的其他旦角行当演员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