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剧豫西调,是河南境内梆子腔系的重要支脉。又叫“西府调”。其前身是“靠山簧”,或称“靠山吼”、“靠调”。其以洛阳为中心,演唱在豫西各地。又称“西府调”,或“豫西梆子”。是乾隆年间流行于河洛一带的“十字调”梆子腔与传布在伏牛山麓的“靠山簧”(俗称“靠调”)相结合的产物。这一新兴品种很快代替了长期统治这一区域的弋阳腔、乱弹和罗戏,并吸收了它们的有益成份。道、咸以后,连古老的秦腔(包括蒲剧)也逐步退向渑池以西的熊耳山一带,越调则沿伊、汝一线逐步南移,“西府调”的势力范围至同、光朝便已明显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东达郑州、禹州,包括伊川、栾川在内的18个州县。
豫西梆子演唱风格粗犷通俗,音乐唱腔豪放宏亮为豫西人民所喜闻乐见。上世纪30年代与豫东梆子融合成河南梆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南梆子改称豫剧,豫西梆子便称为豫剧豫西调。
豫西梆子形成的渊源与豫西地区所处的位置密不可分。这里位居陜、晋、豫三省交界,虽有潼关和黄河阻隔,但其地理位置、生产方式、生活习俗、语系音调文化特征等方面都十分相近。数百年来,作为豫西民间艺术的梆子戏,外与秦腔、蒲剧、(皮)黄戏,内与罗戏、越凋之间,来往交流渗透,互相借鉴吸收,逐步形成了独立的唱腔特点。
豫西梆子是与相对于豫东梆子(豫东调)而言的。形成之初,戏班全由男性组成。唱腔风格苍劲、悲壮、深沉、浑厚。传统演唱法全用真声,大声大口,赝腔带“咦”,寒韵(落4、7)较多,且长于鼻音。这些特点决定了它便于表现悲剧的突出功能。
豫西梆子通过它的女演员们对豫东梆子的借鉴、吸收,加之对文场器乐定调的升高,完成了旦角唱腔的革新,经东西合流使豫西梆子的旦角唱腔发展得更加成熟完美。同时也逐渐形成了旦角剧目占据豫西梆子舞台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