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唱腔结构“倒脱靴”

豫剧唱腔结构里有个很特殊的名称叫做“倒脱靴”。曲牌、舞台龙套形式也有此名。这里只论唱腔构里的“倒脱靴”。

豫剧唱腔结构里有个很特殊的名称叫做“倒脱靴”。曲牌、舞台龙套形式也有此名。这里只论唱腔构里的“倒脱靴”。对于此,《豫剧大辞典》是这样解释的:“别称二回头。是豫剧传统戏演出中一种比较古老的慢板击乐过门程式。其使用是在飞板或紧二八板唱腔之后,下韵甩腔叫起栽板时,经倒脱靴而导入慢板头句腔”。

且不论该解释是不正确,其中的一句“下韵甩腔叫起栽板时”是错误的。从豫剧戏曲学术理论上讲,在非板体下,只有上韵甩腔才能叫“栽板”。所谓的栽板,即是由无板式过度至有板式的一种板式,只有一句唱或用“虚”字代替,即所谓的“虚字导板”。

一、“倒脱靴”的名字是讹误

这个名字很有可能是讹误,我个人认为应是“导拖接”。

什么是“拖接”。所谓“拖”,即拖腔,是戏曲唱腔时行腔的一种形式。即平常我们说的“甩腔”。通过“拖腔”的行腔方法,使演唱速度慢下来。拖腔形式有三:

1、短拖腔:多用与唱段中的一句终了,由短过门衔接下一句唱腔。

2、拖腔过板:拖腔过板是长时值拖腔的形式,是在段落的结速后,通过最后一句的一个字,长时值地拖腔,造成唱腔结束的感觉,是“送板”的一种表现手法。

3、拖腔转接:拖腔转接是一个板式的唱完,而不停止,通过“拖腔”的行腔方法,转接至另外一个板式,即所谓“拖接”。比如由流水最后一句拖腔,转接二八。

所以,“脱靴”极有可能是“拖接”的讹称。“脱靴”不具备任何意义。

二、导拖接

我这所以认为是“导拖接”,还要从非板与慢板说起。

我们知道,从非板至慢板通常有两个图途径:

1、衔接;所谓衔接即是过度。衔接是形式,而拖接是方法。从非板无板体板式过度至慢板有板式板体,通常是用栽板由“导四梆”进入慢板。在豫剧板式声腔结构里是“通性”,也可以说是“共性”。

2、另起;很容易理解,即不是过度,更不是衔接。非板结束后切住,通过“大过门儿”另起慢板或其它板式。通常由“六梆”、“迎风”、“四梆”等过门儿进入慢板。另起用什么过门儿,转入什么板式,或切住以后念白,在豫剧板式声腔结构里是非通性,而是“定性”。

回头再说“导拖接”,所谓“导拖接”是从声腔原则上讲不具备“衔接”的形式,也就不能用“拖接”的方法转接。原则上讲,这种情况下只能“另起”了。如果不另起,就采用一种特殊的方法进行“导接”。即导成拖接的方法。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即是下面着重谈的“导拖接”形式与应用。

二、导拖接的形式

严格地来说,导拖接是由一段“击乐”衔接慢板“九梆过门儿”组成的一种衔接形式。

这一段击乐很有意思,它是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衔接前句的非板唱腔的散拍子锣鼓。由于主体唱腔不是非板,而是快二八板,该段鼓的主体节构是第二部分的2/4拍(由于快二八是用1/4记谱的,击乐也采用了1/4拍形式);第二部分,为了衔接慢板的“九梆过门儿”,则是4/4节拍。

分享到:

上一篇:戏曲表演动作形式“跑圆场”   下一篇:豫剧音韵四声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