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调的后期发展

辛亥革命以后,为反映高亢、昂奋的激情,郑、洛一带的“ 高台班”开始往省会(开封)靠拢,同时也就开始了两大区域唱派的交流。

辛亥革命以后,为反映高亢、昂奋的激情,郑、洛一带的“ 高台班”开始往省会(开封)靠拢,同时也就开始了两大区域唱派的交流。1924-1933年间,少数豫西调演员曾不断楔入“豫东”搭班,试行“火力侦察”,但效果均不理想。直到1935年周海水戏班二进开封,始真正站稳脚跟,打开了局面。由于这次是经过了几个月的精心准备,又组织了包括张同庆、燕庚、周银聚、翟彦身、常香玉、汤兰香等名家在内的强大阵容;更重要的是:从社会背景看,由于时局逆转,广大群众中产生的悲观、失望,乃至愤慨情绪急待宣泄,于是很自然地也就接纳了这一流派,以“豫东”的慷慨、激昂,再辅之以“豫西”之深沉、悲壮,从艺术表现力方面讲,正如虎添翼,同时也是 “应运而生”适乎潮流之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十年代的这一交溶、结合,为豫剧此后的繁荣发展无疑起到了奠基和决定性的作用。

分享到:

上一篇:豫剧的起源   下一篇:豫西调的历史渊源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