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琴出生在一个贫寒的梨园世家,祖父是唱皮影戏的,渭北一带年长的老人经常说的“四愣子”李三就是她的祖父。父亲李万祥很小就跟着祖父到集镇乡村演出。后来祖父去世了,戏演不成了,家境更加贫苦。二十多岁的父亲为了谋生替人当丁到了汉中,在汉中遇到了母亲,之后又带着母亲和小姨从汉中徒步到了西安,住在西安解家巷的一个破庙里,1939年4月李爱琴就出生在那里。为了生计,父亲卖菜,母亲给人洗衣服,小姨到剧社学戏。小姨常常抱着两三岁的李爱琴去看戏,耳濡目染,李爱琴也迷上了唱戏。后来,经过父亲的调教,五六岁的李爱琴便能唱堂会,于是父亲便带着她背井离乡闯荡江湖。先在彭艺社演一些小孩、丫环之类的角色。随后到大华社,在秦腔名家李正敏和董化清先生的培养下,演出了《探窑》、《三娘教子》等几个正旦戏。由于她嗓子好,吐字清,再加上年纪小,一下子轰动了渭北一带,被戏迷亲切的称为“六龄童”。
作为一个小生演员,李爱琴的《周仁回府》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有口皆碑,这是她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从1962年开始演周仁,一演就是几十年,演出超过3000场,被誉为“第七代活周仁”。
《周仁回府》作为秦腔传统名戏,在李爱琴之前,先后有李云亭、雒秉华、刘毓中、苏育民、黄金华和任哲中等六代“活周仁”因此戏而唱红。李爱琴在六十年代初开始演出《周仁回府》时,恰是任哲中唱这个戏大红大紫之际,无论客观上主观上都对她有相当的难度。李爱琴说:“小时候我和任哲中老师同台演过戏,那时我演旦角,受到任老师很大影响。我没有要和任老师比高低的意思,我爱这个戏,爱周仁这个人物。他勤劳憨厚,知恩当报,侠肝义胆,一身正气。前辈老师们有他们的优势,我要虚心学习,但还要和前辈老师有所区别,我要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李爱琴迎难而进,她扬长避短,兼收并蓄,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她不仅演了周仁,而且越演越红,从“文革”前的小获成功,到八十年代足以和任哲中平分秋色了。1983年在西安人民剧院曾举办过秦腔名家联袂演出《周仁回府》,李爱琴扮演前半部中的周仁,任哲中扮演后部周仁,可以说是曲尽其妙,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