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白派唱腔的技巧音-泣音

在人体的喉内、气管的前端有一小盖。名为“会厌”,气息在喉内冲击会厌,发出类似咳嗽之声,根据《评剧音乐大全》的解释,称之为“泣音”它是在自然哭泣的基础上加以美化的声音。

在人体的喉内、气管的前端有一小盖。名为“会厌”,气息在喉内冲击会厌,发出类似咳嗽之声,根据《评剧音乐大全》的解释,称之为“泣音”它是在自然哭泣的基础上加以美化的声音,也是白派唱腔的技巧音之一。它的作用有:

1、调整气息,转移共鸣位置

在“琵琶词”的反调中:“饿死我的公爹婆母”一句的甩腔音调越唱越低,共鸣位置由后强至鼻腔再落入胸腔,每转化一个共鸣位置都有一个泣音来调整气息的升降,使这句唱腔即有楞角又十分流畅、催人泪下,如果没有这些泣音的修饰,唱腔就会显含糊、无有力度,感人之处也不存在。又如“杀庙”的尖板越唱越高,起于胸腔,最后拖到颅腔,都是在泣音在转换位置时起到调整气息的作用。白派唱腔连绵不断,气口不明显,特别在唱拍节较长的搭腔,甩腔时更不能中断,就需要利用泣音来换气,如“琵琶词”的“相爷呀”、“妻卖唱啊”在衬字的后面都有一个重泣音,带动气息往下砸,沉入丹田再将气提至胸腔,这一换气过程能将音量延长八到十拍,而劲头不减,达到托腔保调的效果。

2、为声音润色

秦香莲第一场的慢板“千山万水来到京城”四句唱腔比较平稳,行腔主要在胸腔和鼻腔运动,小白玉霜在这段唱重自然地用泣音来修饰、润色,使声音明亮起来,如不加泣音,声音即显沉闷,所以在以鼻腔共鸣为主的唱腔重,泣音是必不可少的。

3、丰富情绪、刻画人物

白派唱腔从刻画人物出发,对泣音的使用有轻、重、强、弱的变化,在哀怨缠绵的反调或慢板重气息深沉舒展,多用叹息式泣音;在激昂、刚劲的唱腔重多用重泣音;在欢快和急切的快板重多用短促气息发出的清脆的泣音,所以科学的使用泣音能形成音乐旋律之外的另一条感情节奏线。

分享到:

上一篇:戏曲表演程式动作   下一篇:评剧特色-颅腔共鸣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