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的复苏

建国后,河北梆子剧团成批恢复和建立。在北京有丹声社、群声社;在天津有复兴剧社、移风剧社、益民剧社、民主剧社;在河北有保定专区梆子剧团、天津专区梆子剧团、石家庄专区梆子剧团、衡水专区梆子一团和二团,以及定县、蠡县、满城、任邱、饶阳、迁西、怀来、兴隆、丰宁、永年、雄县等河北梆子剧团。

建国后,河北梆子剧团成批恢复和建立。在北京有丹声社、群声社;在天津有复兴剧社、移风剧社、益民剧社、民主剧社;在河北有保定专区梆子剧团、天津专区梆子剧团、石家庄专区梆子剧团、衡水专区梆子一团和二团,以及定县、蠡县、满城、任邱、饶阳、迁西、怀来、兴隆、丰宁、永年、雄县等河北梆子剧团。之后,河北省、天津和北京市都先后成立了国营河北梆子剧团。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发展剧种,天津市又成立了小百花河北梆子剧团,河北省成立了青年跃进河北梆子剧团,而河北省戏校、天津市戏校也都先后设立了河北梆子专科。河北梆子具有了有别于山陕梆子的独特面貌之后,发展甚为迅速,延至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与七十年代之交,省内已出现许多班社。随着班社的大量产生和大批优秀演员的涌现,河北梆子遂于清同、光之交开始呈现繁荣昌盛景象,这也是它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发展高潮。河北梆子的蓬勃兴起,同彼时正在北京称雄的皮簧(即京剧)形成争妍斗盛、分庭抗礼的局面。河北梆子科班和戏班,如雨后春笋,几遍布河北各地。班社的大量产生,使河北梆子在农村成为无可抗衡的剧种。

河北梆子的复苏,首先始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农村。正当河北梆子剧种濒临灭绝境地时,八路军冀中军区于1946年成立了梆簧合演的培新剧社。其中河北梆子的主要演员有:金桂芬、金紫云、高凤英、向月樵等。与此同时,冀中第八分区也建立了河北梆子剧团,主要演员有:孟翠英、冀桂云、田志中、冀宽等,后来又有筱翠云、梁达子(云峰)等著名演员加入。这两个戏曲团体的建立,使奄奄一息的河北梆子剧种得到了拯救,也为河北梆子的复兴积蓄了力量。此外,在解放区农村,许多流散的艺人,在民主政权的照顾下,生活也得到了保障,农民业余剧团纷纷成立,许多艺人参加了业余剧团。据1952年10月7日天津《进步日报》载文回顾:河北梆子在农村里配合胜利形势的进展,也火热地发展起来,各个较大的农村,都成立了农村剧团,其中以河北梆子剧团为多。1949年(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石家庄地区的平山、元氏、获鹿、晋县、束鹿五个县的统计,一百四十一个旧剧团中,即有五十一个梆子剧团。这些农村剧团,虽然是业余性质,但它却使散落在农村的河北梆子艺人有了归宿,同时也为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演出了不少配合民主革命的戏,如《血泪仇》、《白毛女》、《九件衣》等,都是农村业余河北梆子剧团经常上演的剧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北梆子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全面复苏。在省会保定,原冀中军区培新剧社改建为河北省实验剧院(京、评、梆合演),此后不久又改建为国营河北省河北梆子剧团;与此同时,全省各地也先后建立了许多专业的河北梆子剧团。据统计,仅专区级的演出团体即有:保定、沧州、天津、衡水、石家庄等专区河北梆子剧团;县级的则有:定县、蠡县、满城、雄县、任丘、河间、饶阳、迁西、怀来、兴隆、丰宁等县的河北梆子剧团。此外,1955年又建立了河北省戏曲学校,以保障河北梆子事业后继有人。这是河北有史以来的第一所由国家兴办的以培养河北梆子人才为主的戏曲教育机构。该校的第一、二届毕业生,后来大多成为各地河北梆子演出团的骨干。经过短暂的恢复时期,河北梆子剧种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呈现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至六十年代初,已蔚成河北梆子全面复兴的局面。许多新文艺工作者,于五十年代加入到河北梆子队伍中来,同艺人合作,进行艺术改革、创作,这也是河北梆子得以复兴的一个重要因素。

分享到:

上一篇:河北梆子的衰落   下一篇:河北梆子的特色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