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高腔

川剧的高腔,源自江西的弋阳腔。单以“声腔”而论,亦统称“高腔”。在现代的戏曲声腔音乐系统研究中,划归于“高腔腔系”。高腔亦属从长江水路入川。

川剧高腔,源自江西的弋阳腔。单以“声腔”而论,亦统称“高腔”。在现代的戏曲声腔音乐系统研究中,划归于“高腔腔系”。

高腔亦属从长江水路入川。清乾隆中期,弋阳腔曾与北京语音结合压倒“官腔”(昆腔)而称为“京腔”,并与全国不少地方语音腔调结合蕃衍。因高腔具有“向无曲谱,只沿土俗”、可以“错用乡语”、并对其它声腔剧目“改调而歌之”等特点,故在“移民填川”过程中,“四方土客喜闻之”。

四川的高腔剧目十丰富,一般以“五袍”、“四柱”、“江湖十八本”、“四大本”来概括。在清代,四川高腔基本上保持着弋阳腔“不被管弦,锣鼓助节,一人启齿,众人帮腔”的传统,并按“同宫相依”的原则把表达不同情感的曲牌分为若干类,节奏上通行“一字”、“二流”两种板式。与全国其它地方高腔的主要区别,在于结合四川方言,汲取四川民歌小调、川江号子、祭祀神曲、曲艺说唱以及民间打击乐器等发生了重新整合与变化。

清末民初,四川高腔以“资阳河”名旦唐金莲(时称“唐派”)的唱腔为代表。在旋律、板式及套腔锣鼓等方面,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运用的曲牌主干分一枝花、二郎神、三学士、四朝元、五供养、六旄令、七贤宾(亦称集贤宾)、八声甘州、九转回廊、十串金等类,表达不同情感的弟兄曲牌有两三百支,常用的如红衲袄、新水令、江头桂、香罗带、端正好、梭梭岗、课课子等。在板式上,四川高腔的“一字”在清唱时还使用节拍自由的散板,帮腔则为速度较慢的“一板三眼”,唱与帮之间形成节奏对比。同时,帮、打、唱(帮腔、锣鼓套打、唱腔)三者间变化多样、别具一格。例如,帮腔分领、合、齐、混几种形式;“帮”和“唱”之间分一字一帮、帮片断、帮全句、帮几句、先帮后唱、先唱后帮、只帮不唱、帮音调不帮词句等;帮腔时套以打击乐即称“武帮”,不套打击乐则称“文帮”。

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新音乐工作者的记谱整理和创造性加工,川剧高腔实际上已改变“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旧观念和“不被管弦”的传统而增添了管弦乐伴奏,明显地呈现出向板腔体靠近的趋势。

分享到:

上一篇:川剧吹腔   下一篇:川剧昆腔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